2009年高考全国卷二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 作者:
  • 来源:
  • 点击:585
  • 时间:2009-08-04
2009年高考全国卷二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1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艺匠陶。”由此类推,王、候、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C 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B 14.图三所示战役是   (图为乌兰布通战役标示) A.明朝与瓦剌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C 15.表1 1978 、197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它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 16.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C 17.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B 18.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自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动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C 19.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30年间,“从一个‘诗人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D 20.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           B.第三世界兴起 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           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A 21.1951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朝鲜、越南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A 2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影响力增强,一些亚洲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其中有 A.马来西亚         B.印度      C.新加坡      D.泰国 B 2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强调的是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的共同之处增多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A   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 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赢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8分) 同:反对儒学独尊。 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州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12分) 评分标准:(1)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②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③分析两者异同;④总体评价。         (2)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成理。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12分) 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   39.(60分) 阅读分析材料和图5,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鲁)肃对(孙权)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缝隙,可乘之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临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围,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三国志·鲁肃传》 材料二 (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相同之处。(4分)  荆州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战略要地。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鲁肃和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步骤。(12分) 鲁肃:夺取荆州,确保江东;进而占据长江流域,形成南北对峙;实现建立帝业的战略目标。 诸葛亮:夺取荆州,进占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形成三方鼎立;实现复兴汉室的战略目标。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荆州问题对孙、刘双方未来关系的影响。(4分) 双方围绕荆州必然展开激烈争夺;双方均视曹操为主要敌人,为抗击曹操,在荆州问题上会有所妥协。(如考生答出历史分析需用史实予以证明等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名 C.谥号 D.行业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姓氏起源,属于古文化常识。 【解析】先秦时期,“姓”“氏”是不同概念。姓以别婚姻(同姓不婚),氏以别贵*(贵者有,*者无)。从时间上看,姓产生于氏前。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会分成若干支系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 氏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以国名为氏。如齐、鲁、晋、郑、卫、陈、蔡、曹、许等。②以封地(采邑)为氏。如周武王封岔生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晋国大夫毕万于魏,其后世子孙以魏为氏。展禽(鲁孝公儿子公子展的后裔)被封柳下,其后便得柳姓。③以官名为氏。晋国的荀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后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④以职业(技艺)为氏。如巫、卜、祝、史、匠、陶、屠等。⑤以出生地、居住地为氏。这类姓氏中,一般都带邱、郭、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的居住地点。凤凰卫视有记者闾丘露薇,历史名人“西门庆”“滥竽充数的南郭处士”“动物保护主义者东郭先生”,其氏都源于居住地。⑥以同周王或诸侯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称公子喜,其孙舍之称公孙舍之。⑦以祖辈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祖父之字为其氏。如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周平王有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为姓。得氏途径还有:直接承袭姓为氏;天子赐氏;以次第为氏;古代少数民族带来的姓氏;以谥号为氏;因赐姓、避讳而改氏等。 其实,本题可以简化为:司马、司徒属于官名、爵名、谥号或行业中的哪一种?在中国古代,司马一般掌国家军队(古代的马属于稀缺的战略物资啊,司马氏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司马穰苴、司马相如、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等),司徒一般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姓司徒的名人没有司马多,名气也不如司马大。看来,管人的没有管枪的厉害。注意:名气较大的司徒雷登不姓司徒,哈哈)。如果读过《三国演义》,应该知道利用貂蝉除掉董卓的司徒王允。“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可见司马、司徒均属官名。 2009年全国卷二 12题: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 B.邑号 C.爵号 D.官号。先秦时期,“王”地位最高,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本题答案C。不过,把“公孙”和“王”“侯”搅在一块,似有不妥。“公孙”指某公之孙,指其祖爵位。 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答案】B 【考点】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也可划归文化常识。 【解析】楚歌即流行于古代楚地(楚国)的土风歌谣。在秦末大起义中,楚人最牛气,“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建政权为“张楚”(发扬光大楚国),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刘邦籍贯所在的沛县一度也属楚国。楚人是亡秦的主力,新政权建立了,多少也能吃到点肉羹。项羽的《垓下歌》、刘邦有《大风歌》、刘彻有《秋风辞》等较为有名。“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既然统治集团喜欢,大家都唱吧。 本人估计,多数学生会选D。本题失败指数四星半。 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初唐书法 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 D.唐三彩 【答案】A 【考点】古代文化。 【解析】本题题干应改为“以下最能体现(唐代)南方文化特征的是”。人教版高中教材说:“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造出新的风格。著名的书法家有: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初唐三大家,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王羲之为东晋人,代表南方风格。 不过,本题干扰项迷惑性太大。对学生而言,“秦王破阵曲”尽管属于“武打功夫片”,难道就没有“秀美灵动”?飞天壁画虽然是西北文化的代表,但天外飞仙反弹琵琶,“秀美”不?唐三彩“灵动”不? 本题失败指数三颗星。 15.表2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年代/地域 西汉元始二年 晋太康元年 唐天宝元年 宋元丰三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据钱穆的《国史大纲》)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答案】D 【考点】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三大阶段,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全面超过北方。 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答案】C 【考点】考查民族问题(宋、夏、辽的民族关系)。 【解析】契丹族属秦汉时东胡的一支,西夏党项族属羌族的一支;契丹建政于916年,北宋建政于960年,辽在宋之前;宋夏议和时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 本题属于死记硬背题。 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答案】B 【考点】中西文化碰撞,中国传统外交向近代转变。 【解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瞧不起外国,视自己为“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对外奉行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的“边务”外交。与此相对应,管理对外事务的机构主要是礼部(都是自家事务,哪有“外交”)和理藩院(管理藩属)。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清政府“贵华夏”“*夷狄”的传统被迫改变。A项在当时属无稽之谈;当时国人从骨子里瞧不起外国,就连主张学习西方的洋务派不也“中学为用”嘛。排除C;D项有主动意味,排除。 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答案】B 【考点】考查新华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解析】本题题干与答案衔接的不好,李大钊的主要意思是“儒学与宪法精神格格不入”“反对孔儒入宪法”(孔子是专制之护符,宪法国民自由之证券,二者不兼容)。但没有别的可选,瘸子里面挑将军。从事件背景上看,选B应该没有太大分歧。 本题失败指数二星半。 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答案】C 【考点】抗日战争之重大战役。 【解析】四个选项,高中教材都没有怎么讲。《新华日报》是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行的机关报。“我军”是?迷惑性太大!谁说的这句话很关键,查了半天也没查出是谁说的。 台儿庄战役诱敌深入?哪个鬼不想拒敌以国门之外!百度一下“死守台儿庄”,“找到相关网页约13,800篇,用时0.037秒”。 孙连仲于台儿庄血战中严辞拒绝部下的撤退请求:“任何人都不能撤退,台儿庄便是我37师的坟墓!我们应当以血肉来填敌人的炮火,先用士兵填.士兵填完了尉官填,尉官填完了校官填,校官将官填完了我总司令来填,填完为止!” 抗日之民族英雄永垂不朽。可惜,纪念打内战地方的很多,纪念民族英雄的地方很少。 本题失败指数四颗星。 20.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答案】A 【考点】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考查材料理解能力。 【解析】本题材料是说:皇帝委托给大臣的事物很多,皇帝离不开大臣(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当大臣无法办成时就交给办事员去办。本题意思是“权力下移”,从材料中似乎可以得出B或C的答案。根据题干“18世纪中期”,再依据课本知识,似乎可以把答案锁定A和D。 题干原文,在法人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大臣已经萌发出一种愿望,要洞察所有事务,亲自在巴黎处理一切。……早在18世纪中期(1733年)达尔让松先生就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细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通过他们,事情才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这些人便成了真正的掌权的人。’”下文更进一步说:“国王敕令、宣言、诏书都经过庄严的登记注册,可是在执行中无不受到重重变更。”似乎进一步印证A项的反义项——“专制王权削弱”。本题失败指数五颗星。 21.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共和主义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对1787年宪法。 【解析】本题超出中国高中师生的能力范围。如果不是蒙的,此题要是作对,可以和神仙做邻居。 失败指数五颗星。 22.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 【答案】B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可以简化为“所有的工人都离不开钟表”。曼彻斯特的工人用的是荷兰机械(钟表),排除A。C、D项与史实不符。 本题失败指数三星半。 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答案】C 【考点】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 【解析】“虽然……但是”型结构,重心在后半部分。不用解释,直接选。 估计本题75%都能选对,除非对国语一窍不通。本题失败指数三星半。 37. (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家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据李剑波农《中国经济史稿 材料二
时间 农业实产量 实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50 494.54 44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材料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 ⑴【答案】特点: 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考点】经济史之税收制度沿革。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解析】注意审题,分清问题。“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应答出“一前一后”两项内容。本问可直接从原文里找(见加点字),稍加润色即可。征收依据变化:从人丁到资产(土地);征收内容:从食物到货币。然后回答“变化的原因”,即对上述变化问个为什么?为什么“从人丁到土地”,为什么“从食物到货币”?前者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贫者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政府为增加收入,没办法呀!后者,当然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成了一般等价物,什么都能买,方便。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10分) ⑵【答案】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考点】建国初期的税率,考查分析、知识迁移能力。 【解析】本题两问。第一问是“变化趋势”,主要看最后一列的“农业税占是产量的比例”即可,不难得出呈下降趋势的结论。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体现答题的严密性、完整性,还要答出二五期间的“小高”现象。所以,考试时总结答案要尽可能的多写点,预防遗漏要点。第二问是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需要联系教材,把“恢复时期”“一五时期”“二五时期”“63~65年”的相关事件、背景都联系起来。恢复时期农业税收较重,一是国民经济基础低,农业基础(基数)也低,在征收总量未必多的情况下,但比率却显得较大;全国领土尚未完全解放,不久又爆发援朝战争,出于国防需要,只有让农民做出牺牲。“一五、二五计划”国家都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农业支援工业。三年“人祸”,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饿死(非正常死亡)人口三千多万,逼迫中央调整政策,降低农业税(同学们还记得“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⑶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⑶【答案】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考点】分析、理解、综合能力。 【解析】本题从材料及教材中得不出答案,徒言“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学生只需喊些口号性的东西: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执政为民之类,尽管不切实际,但管得分即可。答案要点坚持“多多益善”原则,不求深度,但求广度,尽可能面面俱到,才能得到高分。 本题缺陷在于分值太高。学生答案没有所指,没有针对性,换言之,本题不应该有固定答案。 39.(2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材料二 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资本论》 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8分) ⑴【答案】角色: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历史背景: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新大陆开发,扩展海外贸易的需求。 【考点】总结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解析】在三角贸易中,欧洲人在美洲和欧洲之间为商人,在非洲和美洲之间是奴隶贩子,在非洲和美洲之间是殖民者。奴隶贸易的历史背景,只需联系教材,稍加总结即可。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l2分) ⑵【答案】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导致非洲人口锐减;开发了美洲;加快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利于世界联系的加强,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考点】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析】其实,本题只需背书即可。记住:凡是评价、影响类试题,一个“万金油”的解法是“一分为二”。 选择题归类 古代史5个(12、13、14、15题)。 中国近现代史3个(17、18、19题)。 世界史4个(20、21、22题)。 文化常识题1个(12题)。 死记硬背题1个(16题),14题也可以算是。 材料式选择题8个(15、17、18、19、20、21、22、23题)。 原因类2个(13题“这主要是因为”;15题“主要因素是”)。 对比类1个(16题)。 图表类1个(15题)。 “材料表明”类3个(17题“这表明当时的中国”,20题“上述材料表明,当时的法国”,22题“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强调的是”类2个(18题“李大钊强调的是”,23题“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 “主要、最”程度类4个(13题“主要是因为”,14题“最能体现”,15题“主要因素是”,21题“主要原则是”)。 结尾为“是”的直接发问式7个(14、15、16、18、19、21、23题) 题目设计有重大缺陷者若干。 材料题,共五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4问,“结合所学知识”1问。 全卷(历史部分)共出现两个表格,一幅地图(基本没啥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