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困生”帮扶是郧西四中教师的职业习惯

  • 作者:
  • 来源:
  • 点击:740
  • 时间:2011-10-21

“三困生”帮扶是郧西四中教师的职业习惯

—— 郧西四中“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纪实

   

   今年暑假以来,为了积极响应省教育厅号召,郧西四中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掀起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热潮。该校教师都在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这项活动。如何进一步认识访活动?如何将这项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使之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推力?他们的做法是,让“三困生(德、学、贫)帮扶” 是教师的职业习惯,成为“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抓手。

一、 三困生”帮扶是访活动载体,是教师的自觉行动
  “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 活动是我省践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自上而下地提出总体要求。以校为主,以生为本,开展本次活动是自下而上予以落实与创新的基础。 其中,访活动的基本宗旨,是新目标、新机制、新课改、新技能。这正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毋庸置疑,课改的关键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加强教师职业规范。四新即在建立教学新模式、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目标指引下,通过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教师的新评价机制,由此来保障教师提高授之以渔的新技能,从而引导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郧西四中是“三困生”(德、学、贫)集中的全市第四类高中,学习或品质好的,自然考入到县一中及其他重点高中,家境宽裕的学生自费也上重点高中,面对实际,在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借“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东风,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学生成长奠基?该校把教师素质培养作为核心内容,以“三困生(德、学、贫)帮扶”作为抓手,使之成为是教师的职业习惯。即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制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功,开展以案例剖析为主的各种品德专题研修,扶助衣物、学习生活用具为主的贫困生帮助,建立多层面、多形式的对话交流制度推动访活动,进而全力提升教师队伍基的自身素质。
  二、“三困生”帮扶是访活动着力点,是教师的必修课题
  访活动参与对象为任课老师(比教学),班主任(访万家)。实际上,教育学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评价本活动的首要指标教育质量。“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是面向全体教师的常态行为,要确保不同层面的人员对学生教育都有具体的职责,体现对学生的全面关怀。这样才能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引领教师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因此,该校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把学生不同家境、学情、年龄、个性同教师的实际水平相结合,明确学生的个性工作目标,公正的要求与人情味的关怀,体现差异性,通过“三困生”帮扶,实现访活动的实际效能。  

三、“三困生”帮扶是 访活动支撑点,是教师的工作关键
  “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 活动,其中,访活动的基本宗旨,是新目标、新机制、新课改、新技能。其落脚点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加强教师职业规范。在研究“学困生”活动中,以核心知识、关键能力为具体目标,基于学生偏科问题的解决,分析学情、教情与目标的落差,把握一个核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落实两个主体:教师为教的主体,学生为学的主体,整合每一节课的六要素,如,取舍教学资源、把握教学结构和节奏、运用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管理评价。在家访活动中,把握“贫困生”、“德困生”个案心理、生理发展需求,关注具体情境下行为的观察与归因剖析,再寻找相关对策。
   实践证明,共同问题能把教师凝聚起来。鼓励相同学科、相同班级、相同兴趣爱好的教师形成不同的研修团队,改变仅有的研究单元——教研组(或年级组)单兵作战的状况,进一步丰富学校团队合作文化,促进访活动纵深发展。
   今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是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所以,我们迫切呼唤从教育规律出发,办学生的学校、教师的学校。而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三困生”帮扶的“比教学”、“访万家”活动呼之欲出。小课题(个案)自然成为教师研究网络中不可或缺的支点。
   以小课题(个案)研究为支撑点,促使教师在访活动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一个个问题,这样才能提高每一节课、每一次家访活动的实效性。呈问题螺旋式推进的小课题(个案)研修模式无疑是访活动的加速器。
   需要说明的是,访活动体现了教学为主、育人为先,两者并非各行其道。以小课题(个案)为载体,课外访课内比提供学情诊断依据,课内比帮助课外访确立活动目标,从而促进课内、外同步发展,教与学协调发展。
   总之, “三困生”帮扶,让教师把在岗位履责变为一种职业习惯,这样,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才有长久的生命力。